梁定邦 在香港科技大学 (HKUST)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发布时间:2020-07-07 12:02:10 来源:网络
谢邀。很早就关注了这个题目,却一直不敢回答。怕答的不好误导了大家,但后来想想如果这个都不答,那知乎上也没有什么我可以回答的题目了吧。
简单说说本科四年来学渣的个人感受,算作自己的大学总结吧,也为其他答案做一些补充。
背景:今年毕业的本科生,专业ECE,有两个minor(副修): Math和IT
1. 关于生源
每年广东和北京是本科生的两个主要来源,一届内地生大概是140到160人,广东加北京要占到100人。前两年广东60北京40左右,但这两年貌似变成了北京60广东40。
而通过和同学聊天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北京的同学高考分数一般高于北清的录取分数线,而广东以及其他省份的同学高考分数一般低于北清的录取分数线。当然了这可能跟北京提前报志愿以及北清录取人数相对较多有关(请不要跟我讨论北京考生有多容易考上北清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知实行了平行志愿以后会有什么变化。但在很多非北京同学的眼中,科大属于北清之外的第二选择。
2. 关于学术
主要靠自觉。正如其他知友所说,科大香港学生的平均水平是要低于内地生的,而且个人感觉香港学生的水平是商院>理院>工院。可能也是出于照顾香港学生的原因,这里的课程和考试往往比较简单,对难点不会做太多要求。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你不怎么学习,考前突击一下,绝大多数人也是能够高过平均分甚至是拿到A A+的(特指ECE)。另一方面,科大工院的绝大多数课都不签到/点名,一个学期不去上课也不会对成绩有什么影响。而很多课又都是提供课堂录像的,所以期末经常能看到很多人在图书馆刷video“预习”。另外,由于课本通常较贵(几百上千港币),而工院多数教授的课件做的比较好,只看课件也完全能够理解内容、应付考试,所以一些同学会不买课本。我大学四年从未以正价买过一本课本。(从学长那里买来和影印版不算,这些可能有五六本)哦对了,科大图书馆是提供课本借阅的,但通常一次只能借两小时。
基于这些原因,在科大即使你不太认真学习的情况下,成绩也不会太差。由于缺少“班”的概念,没有排名,同学间的学术氛围相比也没有内地那么浓厚。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肯定没有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大学扎实。感觉上来科大交换的内地本科生多数都能虐爆全场无压力。
我个人而言,虽然每个学期都会有几周时间每周N个due,每天睡不到6小时。但总结下来,我还是认为自己离“努力”这个词还差得很远,每个学期基本只有一门课谈得上是认真学,而不是考前突击的。而结果也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不到3.7的GPA(4.3满分)和学神学霸们差了十万八千里,基本属于honor research这个option里最差的之一,不过轻松过完大学四年能有这个结果也是可以接受了。
其他方面,多数教授人都很好,每个教授每周都有自己的office hour用来答疑,你也可以自己跟教授发邮件约时间问问题包括套磁等等。
3. 课余生活
科大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要坐20分钟的小巴才能到最近的地铁站,甚至送快递都属于“偏远地区”。这无形中增加了科大的同学们“下山”的成本。当然了,也符合“清水湾职业技术学院”的苦逼气质。
我在科大交女朋友之前基本是很少出门的,因为科大基本满足了日常生活所需,出门也基本是要去买特定的东西或者是和同学出去聚餐之类。有了女朋友之后出门的频率大大增加,但最多也就是一周两三次,去了很多以前不怎么去的地方,吃了很多以前没吃过的东西。但四年下来,还是有很多想去而没有去的地方,比如毕业前一直想去的西贡市区以及很多郊野公园,也有很多想吃而没有吃过的东西。甚至是大名鼎鼎的兰桂坊,我也只是在毕业前和几个同学去了一次,而且他们中有几个人也是第一次去。当然了,可能很多商院的同学是常去的。
虽然爱不爱出门这点主要看人,但科大的地理条件确实为“出门”这件事设定了一定的门槛,不像城大、理工等学校就在市中心,可以随时出去感受香港的社会和文化。我认识的很多同学都觉得四年里下山太少,没有充分体验香港的文化。
当然啦,从另一方面来讲,学生出门少也反应出学校设施比较完善。有多个不同位置的餐厅,一个超市,不收费的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室内外游泳池、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壁球场、攀岩设备、健身房等等等等。图书馆新建的learning commons好像期中以后就是24小时开放的。记得原来有过一篇文章讲述一个科大phd一年里没花一分钱是怎么生活的,虽然好像后来证实是假的,但也体现出科大在很多方面还是很方便的。
4. 关于压力
科大的英文名是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但又有两个别名,分别是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tress and Tension和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uicide and Tragedy. 科大平均每年都会有一个学生自杀,高居全港第一。由于很多人都会选择在风景优美的“蘑菇”处跳下去,自杀又被戏称为“跳蘑菇”。前年就有一个我认识的学姐在我所在的宿舍楼里自杀了。
这样的悲剧经常发生,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科大缺乏校园文化。科大仅有20年校史,能有今天的成就常被称为是一个奇迹。但或许是过于注重排名、科研这些看得见的东西,看不见的校园文化还没能完全建立起来。不像港大、中大都有自己的校训,校长陈繁昌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说过科大没有校训(港科大校长访谈 希望学生中能出乔布斯第二(图)-搜狐新闻),大家时常开玩笑说科大的校训是“上一层,落两层,请走楼梯”。科大学生缺乏精神追求,各种社团的规模也比较小,很多社团还处在刚刚创办的阶段,于是似乎只剩下了学术上的追求,压力也随之而来。
(2) 内地生自我要求较高。正因为内地生成绩普遍比香港学生好,多数内地生只把内地生作为比较对象。虽然他的成绩可能能排在所有人的前15%甚至前10%,但如果只看内地生的圈子,这个成绩就比较差了。如果你的成绩长期处在所在圈子的底层,而科大的文化又十分重视成绩,心态不好的同学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也不难理解了。
(3) 学术压力确实较大。这点没做过比较,只能说我知道的。之前也提到了,就算是自我认为不怎么努力的我,每个学期也都会有几周时间非常忙,每天睡不到6个小时。往往一门课在期中以后难度会一下变大很多,也经常会有一些时间各种due各种deadline赶到一起,这时候压力就会比较大了,如果是拖延症患者,可能需要刷夜甚至刷几夜才能搞定。另一方面,一直听说科大很多教授对phd们非常push。我有几次在一两点两三点回到学校的时候碰到好像是刚从实验室出来的phd。这个问题要请phd同学们来进一步解释了。
5. 关于出路
由于我今年毕业,就顺带说一说毕业生出路的问题。本人所在的ECE,大体上还是去美国继续读master的最多。我确定知道去向的人里面,9个master(UCLA, UCSD, UCSB, Columbia, UMich, CMU, ETH),2个phd( UPenn, Princeton),2个留校mphil,2个工作(credit suisse和香港一个很有名的牛奶公司忘了名字了- -||)。今年ECE的形式算是比较好,基本申请的人都很早拿到很多offer/AD,好像其他专业就没这么乐观。ECON很多学习很好的人只拿到了英国的学校,life science的多数人都没有申到学校。其实关于申请这个话题,我认为可能是科大平时英语教学的原因,好像大家对GT都没有那么重视,对考试的准备肯定不及相同水平的内地同学充分。我认为在GT分数上相比内地同学会低不少。
总体来讲,工院、理院多数同学拿科大当做一个跳板,毕业后仍会继续出国(主要是美国)深造,而商院的很多同学会选择留在香港工作。据说大概一年会有5个人左右拿到几大投行front office的offer,而选择留港工作的人也有许多是去了小公司。还请了解具体情况的同学们作补充。
6. 关于人和文化
很多亲戚朋友会问我:有多少香港朋友呀,甚至怎么不找一个港姐呀之类的问题。其实绝大多数内地生还是处在内地生的圈子里,即使是会说粤语的广东人。有些爱交朋友的同学会偶尔跟认识的香港同学一起吃个饭,聊聊天之类的。但要称得上是好朋友,很难。当然啦,也有能找到香港人做男女朋友的,不过这种属于极少数。究其原因,还是文化不同。
我曾经上过一个local庄(在社团当干事,社团的主要会员和庄员是香港人),不过干了一段时间就退出了。当然这里有一些职位不合适、庄内有一些矛盾的问题。不过跟香港人的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香港学生很爱玩,我曾经问过他们,他们有些人觉得上庄的这一年的成绩是不重要的,可以用另外两年的成绩来拉。于是很多local庄可以开十几次AGM(Annual General Meeting),每次差不多从晚上七点开到早上七点,然后收拾一下去上课,内容基本就是上庄批评下庄。开完AGM之后经常还会有十几次EGM,时间也是类似的。而且往往定好是七点开会,八点人才到齐,九点差不多能真正开始。因为不能接受这样的效率,没有做到我原来想做的职位,大量占用时间,以及跟庄里(主要是主席,大家对他的意见都比较大,后来他也退出了)的一些矛盾,我便退出了。其实还是交流不够,挺对不起庄里的朋友们的。
这两年香港和内地的矛盾加剧,学校里也有一些愤青整天在大字报墙上宣扬一些明显没经过思考的理论。想起有一次,某个红色为代表色的宿舍楼用纸板等材料做了一只很大的鸡放在从宿舍到教学楼的必经之路上,用作自己宿舍楼的宣传。当时好像正值十一还是某个节日,一位内地同学便把这只鸡照了下来,发到了人人网上,配以新闻联播的口吻,类似”香港人民热烈庆祝祖国成立XX周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之类的文字,明显是在搞笑。而一些香港同学却当了真,把图片截下来发到了facebook上,讲述内地同学们是如何被洗脑的,这当然引起了大波内地同学的鄙视,于是这张facebook上的截图又被截下来发回到了人人网上,讲述香港愤青们是如何脑残。到最后,发现其实这类愤青也是少数,说白了还是彼此之间不够了解造成的。
7. 关于香港
其实这部分本来是想好好写一下的,但刚写完人就发现可写的实在太多,其他的东西跟题目又没有太大关系,就先不写了。
总的来讲,香港人的友善、礼貌让我十分感动,香港便捷舒适的地铁、发达的公共交通让我深感震撼。香港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城市,但可惜她终归不是我的家。
8. 关于科大
其实说了很多,但有更多的是没有说的。尽管我对科大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但在收拾好东西离开的那一刻,心里剩下的也就只是留恋了。留恋火鸡、连接桥、小巴站,留恋拉开窗帘就能看到的海景,留恋我在这儿度过的四年里的每一天。
重申一次以上皆属个人感受。
附一张我在科大最后一个晚上拍的火鸡:
更多回复:
简单说说本科四年来学渣的个人感受,算作自己的大学总结吧,也为其他答案做一些补充。
背景:今年毕业的本科生,专业ECE,有两个minor(副修): Math和IT
1. 关于生源
每年广东和北京是本科生的两个主要来源,一届内地生大概是140到160人,广东加北京要占到100人。前两年广东60北京40左右,但这两年貌似变成了北京60广东40。
而通过和同学聊天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北京的同学高考分数一般高于北清的录取分数线,而广东以及其他省份的同学高考分数一般低于北清的录取分数线。当然了这可能跟北京提前报志愿以及北清录取人数相对较多有关(请不要跟我讨论北京考生有多容易考上北清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知实行了平行志愿以后会有什么变化。但在很多非北京同学的眼中,科大属于北清之外的第二选择。
2. 关于学术
主要靠自觉。正如其他知友所说,科大香港学生的平均水平是要低于内地生的,而且个人感觉香港学生的水平是商院>理院>工院。可能也是出于照顾香港学生的原因,这里的课程和考试往往比较简单,对难点不会做太多要求。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你不怎么学习,考前突击一下,绝大多数人也是能够高过平均分甚至是拿到A A+的(特指ECE)。另一方面,科大工院的绝大多数课都不签到/点名,一个学期不去上课也不会对成绩有什么影响。而很多课又都是提供课堂录像的,所以期末经常能看到很多人在图书馆刷video“预习”。另外,由于课本通常较贵(几百上千港币),而工院多数教授的课件做的比较好,只看课件也完全能够理解内容、应付考试,所以一些同学会不买课本。我大学四年从未以正价买过一本课本。(从学长那里买来和影印版不算,这些可能有五六本)哦对了,科大图书馆是提供课本借阅的,但通常一次只能借两小时。
基于这些原因,在科大即使你不太认真学习的情况下,成绩也不会太差。由于缺少“班”的概念,没有排名,同学间的学术氛围相比也没有内地那么浓厚。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肯定没有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大学扎实。感觉上来科大交换的内地本科生多数都能虐爆全场无压力。
我个人而言,虽然每个学期都会有几周时间每周N个due,每天睡不到6小时。但总结下来,我还是认为自己离“努力”这个词还差得很远,每个学期基本只有一门课谈得上是认真学,而不是考前突击的。而结果也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不到3.7的GPA(4.3满分)和学神学霸们差了十万八千里,基本属于honor research这个option里最差的之一,不过轻松过完大学四年能有这个结果也是可以接受了。
其他方面,多数教授人都很好,每个教授每周都有自己的office hour用来答疑,你也可以自己跟教授发邮件约时间问问题包括套磁等等。
3. 课余生活
科大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要坐20分钟的小巴才能到最近的地铁站,甚至送快递都属于“偏远地区”。这无形中增加了科大的同学们“下山”的成本。当然了,也符合“清水湾职业技术学院”的苦逼气质。
我在科大交女朋友之前基本是很少出门的,因为科大基本满足了日常生活所需,出门也基本是要去买特定的东西或者是和同学出去聚餐之类。有了女朋友之后出门的频率大大增加,但最多也就是一周两三次,去了很多以前不怎么去的地方,吃了很多以前没吃过的东西。但四年下来,还是有很多想去而没有去的地方,比如毕业前一直想去的西贡市区以及很多郊野公园,也有很多想吃而没有吃过的东西。甚至是大名鼎鼎的兰桂坊,我也只是在毕业前和几个同学去了一次,而且他们中有几个人也是第一次去。当然了,可能很多商院的同学是常去的。
虽然爱不爱出门这点主要看人,但科大的地理条件确实为“出门”这件事设定了一定的门槛,不像城大、理工等学校就在市中心,可以随时出去感受香港的社会和文化。我认识的很多同学都觉得四年里下山太少,没有充分体验香港的文化。
当然啦,从另一方面来讲,学生出门少也反应出学校设施比较完善。有多个不同位置的餐厅,一个超市,不收费的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室内外游泳池、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壁球场、攀岩设备、健身房等等等等。图书馆新建的learning commons好像期中以后就是24小时开放的。记得原来有过一篇文章讲述一个科大phd一年里没花一分钱是怎么生活的,虽然好像后来证实是假的,但也体现出科大在很多方面还是很方便的。
4. 关于压力
科大的英文名是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但又有两个别名,分别是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tress and Tension和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uicide and Tragedy. 科大平均每年都会有一个学生自杀,高居全港第一。由于很多人都会选择在风景优美的“蘑菇”处跳下去,自杀又被戏称为“跳蘑菇”。前年就有一个我认识的学姐在我所在的宿舍楼里自杀了。
这样的悲剧经常发生,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科大缺乏校园文化。科大仅有20年校史,能有今天的成就常被称为是一个奇迹。但或许是过于注重排名、科研这些看得见的东西,看不见的校园文化还没能完全建立起来。不像港大、中大都有自己的校训,校长陈繁昌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说过科大没有校训(港科大校长访谈 希望学生中能出乔布斯第二(图)-搜狐新闻),大家时常开玩笑说科大的校训是“上一层,落两层,请走楼梯”。科大学生缺乏精神追求,各种社团的规模也比较小,很多社团还处在刚刚创办的阶段,于是似乎只剩下了学术上的追求,压力也随之而来。
(2) 内地生自我要求较高。正因为内地生成绩普遍比香港学生好,多数内地生只把内地生作为比较对象。虽然他的成绩可能能排在所有人的前15%甚至前10%,但如果只看内地生的圈子,这个成绩就比较差了。如果你的成绩长期处在所在圈子的底层,而科大的文化又十分重视成绩,心态不好的同学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也不难理解了。
(3) 学术压力确实较大。这点没做过比较,只能说我知道的。之前也提到了,就算是自我认为不怎么努力的我,每个学期也都会有几周时间非常忙,每天睡不到6个小时。往往一门课在期中以后难度会一下变大很多,也经常会有一些时间各种due各种deadline赶到一起,这时候压力就会比较大了,如果是拖延症患者,可能需要刷夜甚至刷几夜才能搞定。另一方面,一直听说科大很多教授对phd们非常push。我有几次在一两点两三点回到学校的时候碰到好像是刚从实验室出来的phd。这个问题要请phd同学们来进一步解释了。
5. 关于出路
由于我今年毕业,就顺带说一说毕业生出路的问题。本人所在的ECE,大体上还是去美国继续读master的最多。我确定知道去向的人里面,9个master(UCLA, UCSD, UCSB, Columbia, UMich, CMU, ETH),2个phd( UPenn, Princeton),2个留校mphil,2个工作(credit suisse和香港一个很有名的牛奶公司忘了名字了- -||)。今年ECE的形式算是比较好,基本申请的人都很早拿到很多offer/AD,好像其他专业就没这么乐观。ECON很多学习很好的人只拿到了英国的学校,life science的多数人都没有申到学校。其实关于申请这个话题,我认为可能是科大平时英语教学的原因,好像大家对GT都没有那么重视,对考试的准备肯定不及相同水平的内地同学充分。我认为在GT分数上相比内地同学会低不少。
总体来讲,工院、理院多数同学拿科大当做一个跳板,毕业后仍会继续出国(主要是美国)深造,而商院的很多同学会选择留在香港工作。据说大概一年会有5个人左右拿到几大投行front office的offer,而选择留港工作的人也有许多是去了小公司。还请了解具体情况的同学们作补充。
6. 关于人和文化
很多亲戚朋友会问我:有多少香港朋友呀,甚至怎么不找一个港姐呀之类的问题。其实绝大多数内地生还是处在内地生的圈子里,即使是会说粤语的广东人。有些爱交朋友的同学会偶尔跟认识的香港同学一起吃个饭,聊聊天之类的。但要称得上是好朋友,很难。当然啦,也有能找到香港人做男女朋友的,不过这种属于极少数。究其原因,还是文化不同。
我曾经上过一个local庄(在社团当干事,社团的主要会员和庄员是香港人),不过干了一段时间就退出了。当然这里有一些职位不合适、庄内有一些矛盾的问题。不过跟香港人的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香港学生很爱玩,我曾经问过他们,他们有些人觉得上庄的这一年的成绩是不重要的,可以用另外两年的成绩来拉。于是很多local庄可以开十几次AGM(Annual General Meeting),每次差不多从晚上七点开到早上七点,然后收拾一下去上课,内容基本就是上庄批评下庄。开完AGM之后经常还会有十几次EGM,时间也是类似的。而且往往定好是七点开会,八点人才到齐,九点差不多能真正开始。因为不能接受这样的效率,没有做到我原来想做的职位,大量占用时间,以及跟庄里(主要是主席,大家对他的意见都比较大,后来他也退出了)的一些矛盾,我便退出了。其实还是交流不够,挺对不起庄里的朋友们的。
这两年香港和内地的矛盾加剧,学校里也有一些愤青整天在大字报墙上宣扬一些明显没经过思考的理论。想起有一次,某个红色为代表色的宿舍楼用纸板等材料做了一只很大的鸡放在从宿舍到教学楼的必经之路上,用作自己宿舍楼的宣传。当时好像正值十一还是某个节日,一位内地同学便把这只鸡照了下来,发到了人人网上,配以新闻联播的口吻,类似”香港人民热烈庆祝祖国成立XX周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之类的文字,明显是在搞笑。而一些香港同学却当了真,把图片截下来发到了facebook上,讲述内地同学们是如何被洗脑的,这当然引起了大波内地同学的鄙视,于是这张facebook上的截图又被截下来发回到了人人网上,讲述香港愤青们是如何脑残。到最后,发现其实这类愤青也是少数,说白了还是彼此之间不够了解造成的。
7. 关于香港
其实这部分本来是想好好写一下的,但刚写完人就发现可写的实在太多,其他的东西跟题目又没有太大关系,就先不写了。
总的来讲,香港人的友善、礼貌让我十分感动,香港便捷舒适的地铁、发达的公共交通让我深感震撼。香港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城市,但可惜她终归不是我的家。
8. 关于科大
其实说了很多,但有更多的是没有说的。尽管我对科大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但在收拾好东西离开的那一刻,心里剩下的也就只是留恋了。留恋火鸡、连接桥、小巴站,留恋拉开窗帘就能看到的海景,留恋我在这儿度过的四年里的每一天。
重申一次以上皆属个人感受。
附一张我在科大最后一个晚上拍的火鸡:
更多回复:
知乎网友WANG Marz:
离校之际 一个人在lg1坐了一夜。10 11点钟还挺热闹 到了3点左右 就只剩几个人了。我不想睡 想要尽可能记住些什么 却不知道想记住什么。我收起电脑 离开外边的圆桌 买了一罐咖啡 坐进snack bar 看我借的书。看累了 我小心地朝四周看了看 没什么人 终于勇敢地斜躺到沙发上。 “偶尔也想在图书馆里不看书 只是这样坐着 仔细感受它的存在”。室内几乎没什么人了 我却没有一点儿害怕。“当我离开后 我绝不会再回来 因为科大 你太美了 却从来不属于任何人。” 到后来 连想法也没有了 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玻璃窗外。从没有星星的无边黑暗 一直看到晨光微露 日出海面。
猜你喜欢
002140千股千评
002552千股千评
000868千股千评
300609千股千评
601928千股千评
000712千股千评
002795千股千评
新奥股份股票分红
300356千股千评
德联集团股票分红
002149千股千评
君禾股份股票分红
600340千股千评
贵绳股份股票分红
600283千股千评
600160千股千评
300418千股千评
申华控股股票分红
002354千股千评
新天科技股票分红
002690千股千评
002657千股千评
联得装备股票分红
600826千股千评
600455千股千评
三盛教育股票分红
金安国纪股票分红
600792千股千评
300191千股千评
冀东水泥股票分红
600192千股千评
002450千股千评
三变科技股票分红
000976千股千评
002731千股千评
南卫股份股票分红
000677千股千评
000823千股千评
600158千股千评
塞力斯股票分红
本月排行
最新文章